在核电站冷源系统的核心地带,循环水泵如同人体的“心脏”,以每秒数十吨的流量为反应堆输送冷却生命线。然而,这一关键设备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,成为制约我国核电安全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2025年6月,一场由水泵厂家领衔的联合攻关正式启动——利欧泵业携手国核院、三门核电、浙江大学、湘电股份,共同签署《核电站大型流量可调循环水泵联合研发协议》,标志着国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循环水泵自主化迈出关键一步。
一、技术空白:核电安全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
核电凭借高能量密度、低碳排放和稳定运行的优势,已成为我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能源支柱。但核反应堆每秒产生数千兆瓦热量,若冷却不足将导致灾难性后果。循环水泵作为冷源系统的核心设备,需在极端工况下保持绝对可靠:
流量巨兽:单泵输送能力达15-25m³/s(相当于1.5个标准泳池水量/分钟),扬程25-30m;
耐力考验:匹配6400kW级电机,7×24小时连续运行数十年;
智能调控:需根据反应堆功率变化实时调节流量,误差率需低于0.5%。
此前,具备动叶可调技术的高端循环水泵完全依赖进口,不仅采购成本高昂,供应链风险更威胁国家能源安全。国产化迫在眉睫。
二、联合攻坚:破解“不可能三角”的技术路线
本次研发直指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求,以真机工程化为目标,同步对比三大技术路线:
技术方案
|
核心原理
|
优势
|
挑战
|
动叶可调机组
|
液压调节叶片角度
|
流量调节精准,能效最优
|
机械结构复杂,密封要求极高
|
变频机组
|
改变电机转速控流量
|
响应快,无机械磨损
|
电力电子系统抗辐照能力弱
|
固定叶片机组
|
阀门节流调节
|
结构简单,成本低
|
能耗高,调节精度差
|
项目组将通过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分析,在安全性、效率与成本间找到最优解。
三、国产化突破:水泵厂家的创新答卷
作为研发主体单位,水泵厂家利欧泵业承担了核心泵体的设计与制造任务,突破三大技术壁垒:
材料革命:采用双相不锈钢叶轮+陶瓷涂层蜗壳,耐受含氯海水腐蚀,寿命提升至40年;
动叶调节系统:液压伺服机构精度达±0.1°,确保流量波动<2%(国际标准为5%);
抗震设计: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9级地震工况,管道应力分散结构使振动值降低60%。
湘电股份研发的6400kW特种电机,创新采用定子绕组直接水冷技术,温升控制在40K以内,效率突破97%。而浙江大学团队开发的AI自适应控制算法,可依据水温、负荷变化实时优化调节逻辑,较传统PID控制节能12%。
四、协同生态:产学研用锻造“国之重器”
此次合作构建了核电装备国产化的黄金模式:
需求端驱动:国核院与三门核电提供核电站实际运行参数与故障数据库,确保研发贴合实战;
技术链整合:浙大基础研究(流体力学模型)+利欧制造工艺(精密铸造)+湘电动力系统,实现技术无缝衔接;
场景化验证:真机将在模拟核电站工况的全尺寸试验台测试,累计运行超10000小时方可交付。
这种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协作,使研发周期缩短40%,工程化风险降低70%。
五、产业变革:从国产替代到全球引领
该项目的意义远超单一设备突破:
成本重构:国产化后设备采购成本降低50%,运维费用下降30%;
标准话语权:制定《核级动叶可调循环水泵技术规范》,推动中国标准出海;
技术外溢:高精度液压调节技术已衍生至火电、船舶领域,某超临界机组应用后年节电达240万度。
据预测,随着我国2030年前新增50台核电机组,大型可调循环水泵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。此次联合研发为水泵厂家打开了高端核级装备的万亿级市场。
结语:冷却水流中的国家意志
从三峡大坝的巨型轴流泵,到“华龙一号”的动叶可调循环水泵,中国水泵厂家正以自主创新重塑全球高端装备格局。当首台国产真机在核电站轰鸣启动,它输送的不仅是冷却水流,更是中国智造捍卫能源安全的钢铁意志——因为每一滴穿越泵腔的水,都在为民族工业的崛起奔腾不息。
|